企業名稱:邯鄲市長青林教育集團
聯系人:董老師
手機:13785025053
郵箱:1275229368@qq.com
地址:邯鄲市叢臺區中央公園3號樓
網址:www.archive-pl.com
從開學到現在,溫良已經第四次跟兒子小樹(化名)因為手機的事情起沖突。
小樹在一所寄宿制中學上初一,為了溝通方便,學校允許孩子帶手機。但是,學校對手機的使用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小樹回家的時候,溫良收到了老師帶來的一張通知,通知上的主要內容是:小樹在學校違反了手機使用的規定,一周內都不許將手機帶出宿舍。
“不用問,他肯定又沒管住自己,玩游戲了?!睖亓颊f。
溫良的判斷沒有錯,小樹又在學校禁止使用手機的區域使用了手機,而且玩了游戲。毫無懸念,這個周末溫良一家每周不足兩天的團聚時光,又在辯論、爭吵、冷戰中度過。
其實,發生在溫良家中的爭論早已經“走”出家門“步”入社會。孩子的手機能不能帶入學校?孩子的手機能不能進入課堂?手機問題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熱點話題。
“如果我說贊同的話,估計回去就被家長‘吃’了,如果我說反對的話,我將失去那么多群體的未來?!标兾鲙煼洞髮W實驗小學校長羅坤說。近日,第十一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京召開,多名教育專家及中小學校長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
的確,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國人目前手機普及率極高,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不久前一項針對中美日韓四國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研究顯示,中國中小學生智能手機擁有率已經達到近七成(68.1%)。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因素進入到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少學校的作業需要在手機上完成,不少學生活動都是要通過互聯網搜集信息才能完成的。
越來越多的數據告訴我們,在當今時代手機不僅是通信、社交工具,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用具。
那么,問題來了。一面是游戲的誘惑,一面是與海量信息結合后勢不可當的移動互聯時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
家長是堅決的反對者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在中國的國情下,對中小學生來說,壓倒一切的任務是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小學生擁有手機,我感覺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我反對?!睆慕?0多年,曾經有“班上55名學生37人考進了北大、清華”經歷的著名教師王金戰說。
“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極端的評判顯然是不符合中國人較為溫和的“中庸”判斷的。眾多專家或撰文或通過媒體指出,這一代孩子注定是網絡原住民,那么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不讓孩子使用手機似乎就意味著阻斷了這些“原住民”在屬于他們的互聯網時代的成長。
不過,王金戰這種“極端”的觀點卻得到了家長們的實際擁護。
“專家們講的都是道理,但是我們家長承擔的是實實在在的后果?!北本┑某跞龑W生家長張榕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寧肯自己極端一些?!?/p>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女兒每年過生日我都想送她一部智能手機,但是每次到Z后關頭就放棄了?!睆堥耪f。
張榕不是不讓女兒接觸電子產品,“現在孩子很多課程是需要網絡的,完全杜絕也是不可能的?!睆堥耪f,平時女兒上網課、查資料,張榕會將家里的iPad、電腦向女兒開放,但是一直避免讓女兒單獨使用智能手機。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家長圈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很多家長是真真切切地見到了這種“毀掉”,才拒絕孩子與手機接觸的。
而讓張榕更恐懼的是手機“毀掉”一個孩子的速度。
3年前張榕曾經短暫給過女兒一部家里淘汰下來的智能手機。那時女兒小學六年級,學校里針對畢業班的活動挺多:有時候是拍畢業照,有時候是學校里各種社團組織的歡送活動,孩子班級也會組織一些與畢業相關的班會,為了便于記錄,不少孩子帶著手機到學校。
張榕女兒也不例外。結果沒過多久,張榕發現女兒的手機上多了很多App,“這些孩子在一起,拿著手機相互學習下載各種不同的App,我女兒手機上增加的這些大多數跟動漫有關?!睆堥耪f。
自那之后,張榕的女兒一下子癡迷起了漫畫,手機上、電腦上,只要有時間她就去尋找相關公眾號和論壇。后來,女兒又從同學那里借來一摞一摞的漫畫書,“我一看這些書絕大多數都是烏七八糟的?!睆堥耪f。
再后來,畢業班的同學和家長一起舉辦了幾次聚會,每次聚會孩子們都要求有單獨的包間,“你什么時候走進他們的那個包間,看到的場景都是仨一群倆一伙地抱著手機,要不然就是打游戲,要不然就是在看小視頻,要不然就是看動漫?!睆堥耪f。
張榕刪過女兒手機中的App,幾次之后,女兒給手機設了密碼。
女兒失控了,開始禁止父母進入自己的房間,甚至還有一次趁父母不注意向自己的手機里轉了錢……在張榕看來,女兒從乖巧到失控,就發生在讓女兒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并讓她帶到學校之后,前后也就一兩個月的時間?!昂⒆佑心敲撮L時間可以自由交流,就像在他們面前打開了一扇毫不設防的大門,打開了就很難再關上?!?/p>
張榕果斷沒收了女兒的智能手機。一部“老人機”成了張榕女兒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