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稱:邯鄲市長青林教育集團
聯系人:董老師
手機:13785025053
郵箱:1275229368@qq.com
地址:邯鄲市叢臺區中央公園3號樓
網址:www.archive-pl.com
前些天,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陸一先生,在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以科研論文選拔中學生的招生制度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章。讀后,想商榷兩句。
因自主招生中一些科研論文造假,陸先生說:“在這種令人憤慨現象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我們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規律有誤解……”
好吧,我們就從“創新人才培養規律”說起。
“研究生”,一個奇葩的叫法
在幼兒園甚至在托兒所,當孩子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如“蚯蚓沒腳,怎么行走?”“太陽為什么不掉下來?”孩子就開始了他們的“研究”!只不過,這種研究是“始亂終棄”的,發端于一個問題,結束于另一個問題。那么,孩子什么時候該終止“始亂終棄”呢?
關于“孩子能不能搞研究”的問題,國人至今爭論不休。華中科技大學一位教授曾義正辭嚴地堅稱:沒夯實厚重的基礎前,絕不能搞研究……
“研究生”的定義是“大學本科畢業后,到高?;蜓芯繖C構深造、做研究的學生”。把這個定義翻譯成英文,美國人蒙圈了:為什么非要等大學畢業后,才能做研究?
我兒子是在美國讀小學二年級時,開始正式寫研究“論文”。
一天,8歲的兒子從學?;貋?,說是要做一個關于藍鯨魚的研究,需要去圖書館找資料。妻子開車帶兒子上了圖書館。兩個多小時后,母子倆抱著十幾本兒童圖畫書回來了——有的文字多些,有的少些,都是介紹藍鯨魚的知識性書籍。
大概一個星期后,兒子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魚》??偣簿?張活頁紙。第一張是封面,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地寫著:×××著。論文含4個小標題。
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簡短,也是讓我感興趣的論文。問題不是兒子在研究中學到了什么關于藍鯨的知識,我更感興趣的是:從研究中,他獲得什么內化了的能力?從決定題目,到從書中發現對自己研究有用的資料,再到寫文章……這個“研究”過程,把好奇變成有序的思考,將孩子引進科學思維的路子。這個收獲遠比知道藍鯨“每天吃4噸蝦”等知識點,更有價值!
其實,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可能奢望孩子能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論文,甚至我們根本就不要期望孩子能寫出一篇稍微像樣的論文。我們要的就是在那篇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論文里埋下的研究興趣和種子。
為什么要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為什么不能等到研究生階段才做研究?道理很簡單。
首先,好奇心、想象力與年齡成反比。必須在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活躍的階段,鼓勵孩子做研究,種下一顆良好的種子。
陸先生說:“科技創新人才并非越早參與科創項目越好?!比绻活w種子在它發育階段,沒有得到培育,沒有得到科學的施肥灌溉,沒有充足的陽光,那么這顆種子就發育不良。等這顆發育不良的種子已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環境,雖然也可能成材,但難以成為參天的棟梁之材。
我們不能在孩子還小時,對他們心里的種子說:“對不起,我們現在要控制你們,不能讓你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然后,到了研究生階段才說:“種子們呀,你們怎么都沒動靜?趕快開花結果吧……”
研究≠創新
研究不一定是創新,創新不一定是研究。因此,剛開始時,我們既不要對孩子的研究“論文”求全責備,又要警惕只培養收集觀點的孩子。
還是以藍鯨研究為例,這種研究,兒子做過不少。嚴格地說,這是收集觀點的“研究”,是必然階段。但是這個必然階段,一定是過渡階段,不能是永久階段。我們必須把收集觀點的孩子,引導到創造觀點的道路上。
美國小學側重培養孩子收集材料,獨立提問的研究能力;到了中學,重點則是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在提出問題后,去證實或證偽某個假設。
兒子在七年級時(相當于國內的初一),獨立完成了一個百分之百的科學研究。那次的研究課題只有一個要求:必須要新穎,不能重復前人的研究。
兒子想了一個異想天開的課題:測試小白鼠的決策能力。他把測試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5天。第一階段,訓練小白鼠鉆洞;第二階段,讓老鼠知道左邊的洞不通,右邊的洞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階段是提供結論:把左右兩個洞同時打開,看小白鼠們作出什么選擇?
美式學術論文開篇是簡介;然后提出問題,即研究想證實或證偽的觀點;跟著是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再接著是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及其統計分析;Z后是結論,提出自己的見解。
兒子的論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這種“美式八股”,10頁正文外加3頁分析表格。從頭至尾的敘述、說明和分析,有條有理?!鞍桌鲜笥袩o決策能力”的研究,看似兒戲,實則緊扣科學思辨。首先是提問,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設定了一個沒有現成答案,必須通過自己的研究去回答的問題。第二步是孩子必須運用想象力去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法,怎樣的實驗能讓數據更可靠?第三步,孩子必須學會對數據做出科學的分析,去證實或證偽自己的假設。研究的Z后一步是根據數據分析,找到數據間的邏輯,并用邏輯語言寫出研究的結論。
研究的課題雖小,但孩子經歷了科學思辨的步驟,獲得了寶貴的科創財富。
這就是基礎教育,在一塊、一塊地鋪墊著諾貝爾獎臺的臺基……如果第一塊基石是收集觀點,第二塊基石就是創造觀點。因此,孩子光有好奇心還不夠,還得把好奇心變成想象力。
收集觀點的研究,只需要好奇心。比如,關于藍鯨的研究,需要好奇心去收集已有的答案,想象力在研究中,不起什么大作用。
然而,創造觀點的研究,孩子不僅要有好奇心,而且還得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進行研究。比如,“白老鼠有沒有決策能力”的研究,既要有好奇心去探究“有沒有”,又要有想象力去設計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法去證實或證偽自己的假設。
培養孩子做研究,要避免把工夫下在“注疏解”上,因為那是在“收集觀點”中徘徊。
錢學森質疑中國教育沒培養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是太注重培養“收集觀點”的人,而不是“創造觀點”的人才
然而,不管是好奇心還是想象力,其表現形式都是發問。
做科創,首先要發現問題
孩子善始不善終的發問式“研究”積累到某種程度,就會有研究的“善終”。
然而,我們的教育卻來了一個“不善始卻欲善終”的乾坤大挪移:科創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不講邏輯,違背常識。
按照邏輯和常識,首先要發現問題,然后才是解決問題。孩子不發現問題,孩子要解決的“問題”從哪里來?只能來自老師。由于老師給的問題多是已解決的問題,孩子就老是做已知的循環。充其量培養一個技術員,而不是科學家。
孩子做研究,首先是培養“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即“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傳道,授業,解惑”著眼于“解決問題”。因此,往往是由大人把“問題”交給孩子去解決。由于這種所謂的“問題”是老師已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于是,就成了培養孩子尋求已知世界的現成答案的能力。又于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了“解題能力”。再于是,越聰明解題能力越強,就越是在題海中自得其樂而難以自拔。
沒有在小學二年級經歷“收集觀點”的研究這個必然階段;到了研究生階段才開始做研究,往往得從收集觀點的研究開始,加上“注疏解”的影響,又沒有從小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研究生”就常?!把芯俊痹趺磶蛯煛敖鉀Q問題”了。
總之,培養孩子做研究和創新,要從小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不求全責備,給好奇心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發現問題”,在科研中創造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