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稱:邯鄲市長青林教育集團
聯系人:董老師
手機:13785025053
郵箱:1275229368@qq.com
地址:邯鄲市叢臺區中央公園3號樓
網址:www.archive-pl.com
我們倡導“科學母愛”,她是廣義的,是社會的、科學的、人文的、富有情感的愛。這種“愛”體現在對學齡前兒童和少年兒童的教育上,就要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用科學的思想來研究和探討尊重的教育和傾聽的教育。 孟臺梭利曾經非常深刻地指出:“我們只有在兒童身上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雄偉”。兒童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兒童群體的文化極具有獨特性,那么,針對兒童的教育也應是獨特且賦有生命性的。
一、兒童文化與兒童哲學
雅斯貝爾斯認為:我們可以從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中意外發現,人類在這些方面所具有的內在稟賦。我們常常能從孩子的言談中聽到觸及哲學奧秘的話語.......,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研究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和保護兒童那純潔的心靈和智慧的雙眼。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教育應該根植于兒童自己的世界,關注兒童文化及哲學。
兒童文化是兒童自己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兒童之間相互認可的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和相互認可的游戲規則。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表現在: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一樣,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所屬群體產物,兒童文化中彰顯的兒童哲學精神對成人文化有沖擊作用,兒童文化必然向成人文化發展。區別表現在:兒童文化主要充滿自由、想象和創造,且具有感性、激情、易變性等特點,而成人文化則充滿理性、具有客觀、穩定的特點。蒙臺梭利曾說:“如果我們真的渴望在大眾中更為廣泛地傳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求助于兒童?!眱和幕鳛閮和后w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其中蘊涵著濃厚且耐人尋味的哲學精神,即平等、自由、創造。這也是成人文化現今所深入探討和追尋的。兒童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兒童可以自由地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徜徉在美麗的世界中,盡情享受叢中所獲得的愉悅和滿足;兒童文化也是創造的文化,兒童世界本身就是創造的世界,兒童的天真爛漫與執著,體現了人類求真、求美的精神世界,沒有創造,兒童則失去兒童的“意味”;兒童文化也是平等的文化,兒童交往中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任何人在規則面前是平等的,一旦有人不遵守規則,就會被文化所遺棄,兒童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兒童文化和兒童文化中的哲學精神應是當前教育所重視和體現的,如果教育或教師(家長)仍固執地去追求形式,用固定的模式或方法去解釋和規范教育的話,我們的教育將會漸漸離開教育的本質。所以,兒童應走進教育,走進教育(養育)者心中。
二、尊重的教育
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在《教育哲學導論》的結尾處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哲學解放了教師的想象力,同時指導著她的理智......,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浮淺的?!币虼?,每個教師(家長)不僅要把兒童看作“小小哲學家”,愛護他們那智慧的雙眼和充滿哲學思維的頭腦,而且要身體力行地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和看待兒童,尊重兒童。
1、尊重兒童人格的獨立性。兒童的發展,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都是一個追求和體現獨立的過程。從脫離母體到身心成熟,進入成人社會,開始承擔社會責任,兒童越來越多地具有獨立活動的能力。在獲得獨立能力的過程中,兒童以其自身的哲學精神為核心,不斷地建構自己不同于成人文化的文化。所以,尊重的教育首先應體現在尊重兒童人格的獨立性上。其一,要承認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和能力,又要看到兒童發展的“Z近發展區”和總趨勢。把兒童看作發展中的人,不能有意無意的貶低或扼殺兒童的能力。其二,尊重兒童的選擇。兒童有其自身的愛好、興趣,故有自己的“價值選擇”,教師(家長)不能代替兒童作出選擇。其三,尊重兒童的情緒情感。教師(家長)要把兒童看作有意識、有感情的人,分析其外在情緒表現背后的生理、心理原因。
2、尊重兒童發展的權利。1989年11月20日,來自世界161個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法律文件,這就是《兒童權利公約》。此公約的基本精神是強調兒童擁有自己的權利,有發表自己觀點和想法、展現自身能力的自由和權利。兒童文化雖具有感性和易變的特點,而且兒童年幼脆弱還不成熟,離開成人的照顧和保護,生存都不可能,更不用說發展。然而,他們又是和成人完全平等的社會成員。這種兒童的權利的兩重性,決定兒童在其權利的行使上,必須接受教育和保護。所以,教育就必須尊重和保護兒童發展的權利,提高兒童的地位,使兒童真正成為“兒童主體”。這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改善師生關系,健全教育法規等。
3、尊重兒童的個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兒童。每個兒童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個性,有自己的個性發展潛能與優勢,這就要求教育者應做到:第一,熱愛所有的兒童。愛是一種內在的美好而真摯的情感,愛孩子,則是所有生物的原始本能,更是人類社會的高尚情感,她沒有界限,沒有等級。教師要秉公無私,一視同仁,沒有偏愛,努力使每個兒童都能在師愛的沐浴下健康成長。第二,尊重兒童的可教育性。兒童有其獨特的個性潛能優勢,所以,所有的兒童從本質上來說都有可教育性,也都可能在特定的領域中Z終獲得成功。教師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對每個兒童負責,幫助兒童找到發展的優勢領域,和兒童一起追求平等的哲學精神,而不應無端漠視或無禮對待兒童。
三、傾聽的教育
兒童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哲學精神,教育要真正走進兒童心中,不僅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個性差異、發展權利等,還需要在教育實踐中傾聽兒童的心聲。尊重和傾聽這兩個教育精神或行為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無傾聽的尊重只是表層意義上的尊重,或者說不能實現尊重。無尊重的傾聽則會扭曲傾聽的教育價值,導致傾聽的盲目性和無意義性。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常不能或難以傾聽兒童的聲音,造成失聰現象。不僅會阻礙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嚴重的會貽誤兒童的發展,傾聽的教育價值在當前還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廣泛關注。所以,基于兒童文化的特殊性,筆者提出傾聽的教育。
1、傾聽兒童的思想。兒童有思想,有自己的哲學智慧,它們可能是些零碎的、簡單的、幼稚的觀念和看法,但這些思想卻構成了他們未來發展的現實基礎,他們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生活和發展,在自己的思想中與教育者溝通。教師要在參與和體驗中傾聽,不是對兒童聲音被動的聽,而是主動地聽,這種主動性在傾聽與精神生命的發展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通過傾聽發現兒童的欲望和情感背后的某種思想和觀念的萌芽,并盡量認可它們的價值和意義。
2、傾聽兒童的情緒情感。兒童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為感性化,易變化、不穩定,有人稱“兒童是情緒情感的奴隸”。兒童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也非常豐富,有面部表情,也有肢體語言等。教師應在冷靜和深沉的靜默中,深入兒童心靈深處去傾聽他們的呼喊和呼求,能迅速準確地從兒童發出的各種聲音中聽出憤懣、快樂、喜悅、激動和煩惱等各種情緒感,同時在教育教學中做出適當的調整和反饋。
3、傾聽兒童間的差異。尊重兒童間的差異是一種教育理念,而要將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就需要傾聽來做中介,即面向具體和特殊的生命個體的傾聽。教師能在一種接納和平等的精神指向下傾聽,當各種聲音匯集在教師耳邊的時候,教師能在教學敏感下聽出各種聲音的差異,聽出他們所反映的不同個性和人格。
兒童世界是一個獨特的文化世界,在文化世界中每一個兒童又是獨特的存在。兒童的教育也應該是整個教育世界中獨有的奇葩,在教育世界中每個兒童應受到尊重,獲得應有的地位和權利。作為一個真正關注兒童生命的教師,也應懷著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純潔的生命體。用“科學母愛”的陽光撫育兒童茁壯成長。